藺草介紹

三角藺草又名茳芏或茳籬、俗稱大甲藺或苑裡藺。屬於莎草科莎草屬,葉片退化,莖呈三角管狀、高約一、二公尺、生長於大安溪下游兩岸濕地。
三角藺草可分鹹水草和淡水草兩種。鹹水草生長於靠海一帶,通稱鹹草或燈心蓆草,品質較差。除用來編織草帽蓆,昔日雜貨店、市場商販常用來綑綁貨物。
淡水草就是用來編織苑裡帽蓆的原料,栽植於水田中,一年可收穫二、三期、收穫期數全視播種的早晚而定,每年於農曆十二月種植或更提前則可收三期。

藺草的生長情形

第一期-草於農曆三、四月收割。稱之為「春草」或早草,由於生長粗長易斷,不利編織。曬乾後呈金黃色,用久易變色。但價格較便宜,適合初學者使用。
第二期-草於農曆七、八月收割,稱「秋草」或「允草」。纖維短而硬且富彈性,品質最佳。適合編織高級帽蓆,但價格較昂貴。
第三期-草於農曆十月收割,稱「三冬草」或「慢草」。莖短且細,用於編織椅墊或小形藝術品(煙草袋)。

藺草的種植與收割

三角藺草的種植方法是選擇比較沙質的水田,依稻作方法,種植時期因各期草而異。如第一期草在每年農曆十二月間植草苗,並要除草、施肥,待其成長、開花、結子。收割時全靠人工,同時要選擇天氣晴朗,不會下雨的日子,因為天氣對接下來的決定性的影響。

曝曬

陽光的曝曬對藺草的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,炎熱天氣所曝曬的藺草,不僅快乾,可以節省曝曬工資,而且草色呈美麗的金黃色。如遇陰雨天藺草會發霉發爛變成廢物,致使農人血垏無歸。 因此,在刺眼的陽光下曬谷場、馬路邊、產業道路上、舉目可見墨綠色的三角藺草整齊的排列在烈日陽光下,逐漸褪去了青澀的外衣鍍成了千條萬縷的金線。也常看到夏日午後的西北雨中,農人全家出動,忙著搶收曝曬在露天場所的藺草的忙亂景象。 三角藺草的曝曬時間大約十天左右,曬乾後的三角藺草則依長短分類、捆紮後,收藏於乾燥地點,視編織產品需要取用。
/

    剝不完全葉

    曝曬後的三角藺草,不能直接編織,必須經過相多繁複的過程才能用來編織,其中第一個過程就是將不完全葉(草箍)剝除。
/

    析草

    剝除不完全葉的三角藺草仍很粗硬,不易編織,須用細針,按草型的三角度,破分為三朝或二支,若草尚細則不必破開,這個過程就叫「析草」。
/

    搥草

    將三角藺草析草後,隨然大小粗細以適合編織,但由於編織時全靠雙手,草質的軟硬會影響編織的速度及手指的受傷與否,因此要將析過的三角藺草再用木槌槌打,使其柔軟,以便編織。
/

    揉草

    搥過的三角藺草為求其有更好的柔軟度,必須再經過一道揉草的手續,揉草時通常將一束草的一端用兩腳的膝蓋部份夾住,另一端則用雙手用力搓,同時必須要噴上水份,使其更為柔軟,經過這幾到手續處理過的三角藺草才適合編織。
/

    鋪草

    將三角藺草析草後,隨然大小粗細以適合編織,但由於編織時全靠雙手,草質的軟硬會影響編織的速度及手指的受傷與否,因此要將析過的三角藺草再用木槌槌打,使其柔軟,以便編織